话题一:
为什么我用无私的爱,却换来了自私的下一代?
儿子要吃香蕉,母亲买了6只,拿在手上。儿子一只接一只连吃了4只,这中间他没有问过一次:妈妈,你要不要吃香蕉。终于看着儿子吃不下了,母亲想:总该让我吃了吧?儿子却说:“你给我拿着,等一会儿我还要吃。”母亲流泪了,伤心地自问:“为什么我用无私的爱养出了自私的他?”
话题二:
我是否失去了对孩子教育的控制能力?
母亲出差回来,发现上初中的儿子从网上下载了大量与性相关的信息。母亲非常紧张,担心儿子会从此走上歧途。于是,她接受朋友的建议,给网络分级、加密。她正在电脑前琢磨怎么分级时,儿子进来了,看了一眼电脑就对妈妈说:“妈,你在分级吧,我来帮你!”母亲更惶恐了:对儿子教育的控制,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了。
话题三:
我与儿子不知谁对谁错?
公共汽车上,父亲和9岁的儿子正在闲聊“好好先生”的话题。
父亲:好好先生不错嘛,人缘好。
儿子:好好先生那哪叫人呀,他是人后面牵的狗,谁让他往哪边走他就往哪边走。如果10个人牵着的话,他不就被勒死了?
父亲:好好先生谁都不得罪,不吃亏。
儿子:根本不对,他谁的话都听,他也就得罪了所有的人。
父亲发现自己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,与儿子的观点截然相反。
话题四:
我还能说什么?
爸爸对儿子说:“你听我的没错,我就是这样做的。”
12岁的儿子对我说:“爸爸,上一辈人不见得比下一辈人强,瓦特发明了蒸汽机,而瓦特他爸却没有发明。”
话题五:
我要不要签字?
那天,儿子出其不意地拿出一页写满字的红纸,恭恭敬敬“请”作为父亲的我阅后签字。原来,这是一份《家庭文明公约》,大致内容为:不准说粗脏话,不准酗酒抽烟,不准乱扔垃圾,不准打人骂人,平时讲话要文明礼貌;不论父母、儿子,都可以互相监督,若有违反,罚其身上零用钱一律自觉上缴家庭财政……儿子已经在公约上歪歪斜斜地写上了他的大名,妻子也已工工整整地签上了名,我要不要签名?因为条款似乎是冲着我订的。
话题六:
“爸爸,我‘买’你一天,行吗?”
爸爸忙于工作,连双休日也不休息。一个星期六的傍晚,爸爸疲惫地回到家,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缠着他要到小区的花园里一起玩。爸爸说:“上班太累了,没时间陪你玩。”这时,儿子睁着一双失望的眼睛问爸爸:“你上班一天挣多少钱?”爸爸觉得儿子的问题很奇怪,于是就不搭理他。可孩子不依不饶,一定要爸爸告诉他。“30元。”爸爸不耐烦地做了回答。
这以后,儿子真的不再烦爸爸。一个月以后的一个周六早上,儿子早早起了床,径直走到正要离家的爸爸面前说:“爸爸,我‘买’你一天,行吗?”“什么?”爸爸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只见儿子迅速地从衣袋里掏出两张纸币塞到手里,说:“我攒够30元钱了,今天您就陪我玩吧!”闻听此言,爸爸心中一阵激动,他蹲下身子,捏着一张10元、一张20元的钞票问儿子:“告诉我,这钱是哪里来的?”“我……我……我没有交上个月的伙食费。”“什么?那你在学校吃什么?”“我每天中午到外面买两个馒头,这样,70元就可省下40元,30元‘买’你一天,另外10元钱够我买公园门票和请你吃一份盒饭。”儿子认认真真地说。此时,爸爸泪流满面……
话题七:
可以扰乱妈妈的参照系统———12岁男孩对说谎的解释
我妈特别喜欢拿我和别人比,每次考完试,她问过我的分数,接着准问和我不错的两个同学考了多少分,如果他们比我考得高,妈妈就开始数落我,说我怎么怎么不如别人。可我要是和那两个同学考得差不多,即使分数低了,妈妈也不说什么。发现这个规律之后,我就想了一个绝招———扰乱妈妈的参照系统。考坏了,就说某某某也和我分数差不多。这招儿还真灵,我连续得三个70多分都没挨骂。可到月底班里一排名次,明眼的妈妈一下就看出了破绽,我的阴谋败露了。妈妈非常气愤地问我为什么谎报别人的分数(我的分数谎报不了,卷子家长要签字),我如实告诉她———“是为了让您心里有个安慰。”这就是我说谎的理由。
话题八:
现在,我已很难相信父母说的话———13岁女孩对家长教育的评价
平时,我爸妈在我面前总是说,做错了事没关系,只要你说实话我们就不惩罚你。于是我就实话实说了。爸爸妈妈当时的确也是忍着气没说我,可是如果哪天我又出了点儿什么错,他们就会把过去的陈谷子烂芝麻都重新翻抖出来,包括你因为说实话已经被“原谅”了的错。这种秋后算账式的惩罚难道不是惩罚吗,让我以后还能相信大人说的话吗?大人说话不算数怎么惩罚呢?
话题九:
我怕孩子将问题进行到底
孩子(3岁):妈妈,我是哪里来的?
妈妈:你是妈妈生出来的。……
孩子(6岁):妈妈,你是从哪里把我生出来的?
妈妈:噢,是从妈妈的肚脐眼(或胳肢窝)这儿生出来的。……
孩子(9岁):妈妈,你和爸爸是怎样把我生出来的?
妈妈:噢……噢,是妈妈爱的细胞与爸爸爱的细胞相遇后变成了一个新的细胞,这就是你。宝贝,你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。
……
孩子(12岁):妈妈,你和爸爸的爱的细胞是在哪里相遇的?
妈妈:噢……噢……噢…………
话题十:
我为孩子好,但孩子不领情。
孩子要中考了,我们希望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。为了让他心理压力轻一点,我们告诉他:万一考试失误,我们也愿意出钱让他去重点高中“借读”。但是,孩子却告诉我们,如果理想的重点高中不上线,他就在职高中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就读,因为他认为优秀“蓝领”也挺棒。